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

父母不要老是罵孩子笨

本文轉貼自國語日報社網站副刊精選--【家庭】--溫故知新把握時效(洪蘭著)
告訴我們善用學習方法,孩子就容易學會東西,
轉貼到此,希望對您有益

最近去美國開會,聽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臨床報告:一個病人在中風以後,她寫出來的字,字母、位置什麼都對,就是沒有母音,例如「男孩」這個字,她寫的是B_Y,知道空一格留給母音,但是寫不出母音來。因此,現在知道子音和母音儲存在大腦的不同位置。
這一類的病例,提供我們了解大腦對訊息的處理方式,尤其是記憶力的好壞,跟訊息在登錄時所下的功夫有關:記憶一般分成「登錄」、「儲存」、「提取」和「遺忘」四個階段,其中登錄最重要,受注意力和情緒影響。

美國是個講求實用的民族,所以腦科學進步到一個程度,對記憶有所了解後,就會有教育心理學家提出就記憶的本質去設計課程、改變教學。他們認為,要改善學習必須:
第一:先確定孩子的生理,是在最佳學習狀態。他們的口號是「要孩子學得好,要他睡得飽」,所以現在美國有十八個州把上課時間延後到九點才開始(各州不同),就是希望孩子一夜好眠,補充學習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,如血清張素、正腎上腺素,使上課效果更好。
另外,因為睡眠跟情緒有直接關係,睡不夠的人會脾氣暴躁,所以青少年睡眠要特別充足,以免上課鬧事或打架。還有,睡眠週期會因荷爾蒙改變,青少年比較晚睡晚起,因此,學校調整作息時間,以配合學生身心發展。
第二:學生注意力不能維持很久,所以課堂上,十到十五分鐘講完一個核心主題後,就問學生問題,把剛講過的溫習一遍,確定學生聽懂了再繼續後面的課程。
研究發現,中間停頓問問題,可以把正要游離的記憶力抓回來,使接下來的十到十五分鐘專注聽講。我們老早就知道互動式教學有效,只是多少時間互動一次, 倒是第一次看到實驗證據。當然,越小的孩子,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,因此,需要中斷、重新凝聚注意力的次數得更多,難怪低年級的老師上課要又唱又跳。
第三:對有意義的東西,大腦才記得住;沒有意義的,只好死背。因此,老師要先知道學生的背景知識在哪個層次,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層面切入,他們才會了解得快。所以,老師若能熟知所在社區的生活形態,舉例才能引起學生共鳴。
這一點,我頗有同感:很多去山地教書的老師,對當地居民的文化背景、生態知識了解不足,所以上起課來很辛苦,效果也不好。例如:山上沒有斑馬線,沒有紅綠燈,用它們來舉例就不恰當。
第四:一堂課不能教太多主題,而且一個主題要多舉幾個例子來加深孩子的印象。這些例子,最好由學生來提供,大家一起討論例子是否恰當;經過深層思考的記憶,存得最久。
在實驗上,我們已看到「溫故而知新」的神經機制:每九十分鐘如果能重複一次,記憶效果最好。又因為記憶是儲存在最初登錄的神經突觸上,所以登錄時所下 的功夫越多,將來回憶的效果就越好。以前我父親常說,學習沒有捷徑,做學問要腳踏實地,一步一腳印,下的功夫越多,學問越紮實,真是很對。
從目前研究看來,沒有記憶不好這回事,只看登錄時下了多少功夫。父母不要老是罵孩子笨、記不住東西,只要把握上面所說的記憶生理機制,讓他多看、多聽,對訊息熟悉後,自然就登錄在孩子的腦子裡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